巾帼力量丨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李小芬:守护患者健康的“铿锵玫瑰”
个人简介
李小芬,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青年委员,衡阳市预防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衡阳市医学会传染病及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脂肪肝防控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是沉甸甸的6个字,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李小芬就一直把这当做医者应尽的责任坚持和践行着。从医12年来,李小芬已经从刚出校门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到如今独当一面、在重型肝炎的诊治上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
▲李小芬在查看患者病情
作为医者,李小芬不仅仅做到了治疗、治愈,更多的是给患者带去帮助和安慰,她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牵挂,不负患者性命相托,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得“医德医风奖”。
2010年,李小芬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内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就来到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工作。此后,她一头扎在与肝病斗争的临床一线,在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严重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重型肝炎肝衰竭的诊治,可根据病情精准制定个体化人工肝治疗模式及细节化内科综合治疗。目前,李小芬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省市级项目3项,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李小芬介绍,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成立于1976年,2008年12月被湖南省卫生厅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专科。科内收治各型肝病病人,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重型肝炎、终末期肝病患者。
作为一名护肝的健康使者,多年来,李小芬一直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学习与研究,探索肝病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开展肝病的科普宣教工作,旨在为更多群众的肝脏保驾护航。每次接诊病人,李小芬总是呼吁患者身边的家人朋友也进行排除检查,并适时地提供专业科普,将肝病的科普工作辐射、渗透至社会更多角落。为使肝炎患者能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李小芬还不辞辛苦,奔走于我市多个县(市)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一有机会,她就向群众们讲解肝病的预防和科普知识。
“肝病斗士”,全力以赴克重肝
在李小芬眼里,“医生”不仅仅是职业,更是在与生命对话。对于患者,她总是保持着同理心,竭尽全力去帮助患者解除病痛。
2012年,科室收治了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这名患者的经历让李小芬时隔十年仍旧印象深刻。当时,男子已在广州多家三甲医院诊断为晚期肝硬化、大量腹水、胸水,医生建议他回家休养。回到衡阳后,其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和解除痛苦的心态将其送到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李小芬接诊后,看到患者大腹便便、呼吸急促,精神状态很差。面对患者糟糕的情况,李小芬没有放弃,而是给予患者一系列的积极治疗,包括利尿、引流胸腹水、抗炎、输注白蛋白和营养支持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最终康复出院。家属很是感激,甚至鸣放鞭炮表示感谢。面对患者的喜悦、激动,作为住院医生的李小芬也备受鼓舞。如今回忆起来,李小芬仍感觉到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这位患者每年都会来院复查,10年过去了,他现在能正常地工作、生活,家庭也很幸福。李小芬直言:“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的幸福生活,也是我作为医者最开心的时候,感觉救治患者时一切的辛苦与努力都值得了!”
2004年,为进一步提高重肝救治率,市三医院肝病科率先在湘南地区开展人工肝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救治。“肝脏是人类重要的消化器官,承担着机体新陈代谢、合成、解毒、转化、分泌胆汁及部分造血和免疫功能。肝脏功能衰竭,就意味着生命的凋亡。”李小芬表示,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人工肝”的出现和临床应用,打开了肝病治疗的新途径,挽救了更多重症肝病患者的生命,被誉为“肝病治疗皇冠上的明珠”。目前,该科已开展人工肝5000余例,是“全国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随着人工肝技术的开展,李小芬通过该技术帮助许多肝衰竭患者渡过难关,延长生命。
2020年5月,一位60多岁的患者王奶奶来院就诊,检查后诊断为肝衰竭、肝硬化腹水,更惊人的是,黄疸竟高达400μmol/L,体内有大量腹水。入院后,李小芬为其精心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进行了两次人工肝手术及综合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住院108天后康复出院。出院时,患者给李小芬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此后,每逢节日,患者都会向她发送祝福短信问好,李小芬也会随访了解王奶奶的身体情况。
李小芬介绍,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机制为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代替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如今该科的重型肝炎死亡率已从70%下降到30%。
“铿锵玫瑰”,全情倾注赴一线
从医十余年,李小芬兢兢业业,从未休过一次公休假。2021年7月下旬,张家界发生新冠疫情,市三医院紧急建立隔离病房。接到消息时是凌晨,李小芬已经带着2岁多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睡在床上,然而她听到消息,没有一丝犹豫,面对疫情的风险,她坚决选择逆行而上,率先报名支援先锋队,当晚就“全副武装”进驻隔离病房,也因此错过了儿子的生日。还有一次李小芬的公公60岁生日,所有亲戚都到场了,而李小芬却因一线救治任务而缺席宴会,对此,家人非常理解支持,并说道:“生日每年都可以过,但患者的病情不能等。”
李小芬不仅在临床不辞辛苦,不惧感染风险,在医学科研上也勤学苦练,获得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于是院领导便安排其在医疗工作之余,负责肝病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了兼顾诊疗和科研、教学工作,李小芬白天在病房处理救治一个个病例,晚上就利用休息时间做好见习、专业硕士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任务。李小芬的一天紧张又充实,十余年如一日。
李小芬在为患者做诊疗时,不仅观察患者的病情,还养成了与患者积极沟通的习惯。她说:“全心全意为患者做好服务就要注意好细节,患者内心的需求需要我们医者积极去探索。”工作中,李小芬偶尔会碰到不理解和抱怨的病人及家属,每当这时候,李小芬便调整好心态,换位思考,立足患者角度竭力解决患者的需求。在李小芬看来,医生和患者是站在同一战壕对抗疾病的战友,因此,必须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患者有不适才会及时反馈给医生,才能更好地做好诊治。
“医者付出更多,患者得到也会更多!”李小芬秉承医德本心、彰显医者仁爱本色,如同一朵玫瑰绽放在临床一线,受到同行及患者的广泛赞誉。医术越发精湛,康复的病人越来越多,这对于李小芬而言,是十二年从医路上对她最好的馈赠。
(朱嘉林)